找到相关内容461篇,用时10毫秒. ·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
  • 六祖惠能禅学思想述评

    他们提倡用儒家的主敬、主一、慎独等方法,还是不能离开意识形态;不能离识,就不能进入真如性体,也不能达到“于诸境上心不染”,与“无念为宗”的妙旨相差太远。  关于何为“无念为宗”,冯达庵大阿阇黎开示云:...何谓“无相为体”?冯师开示云:  外对万法,能离于相,得清净体,是谓“无相”。(《禅宗六祖大鉴禅师传》)  杨按:体即性体,也就是六祖所说的“吾所说法,不离性体”的“体”。当年马鸣菩萨未学佛之前,初习...

    杨佛兴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061948806.html
  • 净土生无生论

    言之。谓性体性量性具。云何性体。谓此心性离四句绝百非。体性坚凝清净无染。不生不灭常住无坏。云何性量。此心性竖穷三世。横遍十方。世界有边。虚空无边。虚空有边。心性无边。现在有边。过未无边。过未有边。心性...无尽无尽无量无量。性具十界亦然。正报五阴同性体性量清净周遍。依报国土亦然。此之三法亦名三谛。性体即真谛。性量即中谛。性具即俗谛。故楞严经云。而如来藏妙明元心。非心非空。非地水火风。非眼耳鼻舌身意。非...

    沙门传灯撰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0175743239.html
  • 无住为本

    ,禅门“无住”的究竟处也必定是心行处灭,当体性空。然而当我们讨论禅宗以“无住为本”时,决不能只顾性体而忽视它“用”的一面。正是在妙用、活用这一方面,禅才独树一帜,通古今精神,汇东西方哲学,卓然有效地...  那么,禅又是怎样从空灵的性体中流溢出无穷的妙用呢?简言之,应怎样把禅的修养运用于生活,力争生活在禅中,禅在生活中?概括地说禅的受用仍然源于“无住”。我们通过辨析《坛经》中“对境心不起”与“对境心数...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6384360736.html
  • 儒佛两家同体精神之对照

    (孟子  尽心)万物之形成为万物,皆备于我的性理之中,即我与万  物,性体同理。此不能于外在形相之差别上求之,必须反观  内照,了然于性体的真诚无妄处,即与万物一体同真,故得  大乐。孟子彻悟到此同体...心由于刺激被动而生  ,其根甚为浅浮,非若同体精神,乃吾人与他人,与他物,  是性体上有同一之德,我即人,人即我,我即物,物即我,  性体元同,不分不二。此种同体大心,实乃儒家宇宙人生学  问本源之...

    朱世龙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1222670914.html
  • 试述明心见性

    正以显体,明心方可见性。这就是说要见性须从明心上下手,离心无性可见。因性体无形相,不可见,而心是用,用无相不显,从有相之心用中方可得见无相之性体。上面说过,我人之思想、工作、创造,乃至今日世界之文明,...可见也。性体不可以耳闻,不可以目睹,不可以知知,不可识识,却但可以慧照,可妙观,可领悟神会,如世尊不开口而说法。如是般苦放兴,独空生(须菩提)当下契会。《楞严经》云:“性色真空,性空真色。”性体是真空无...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7103062556.html
  • 胡健财:〈《楞严经》“四科七大”之会融与“常住真心”之体认〉

    之中,了悟诸法相妄而性真;更从性具之真,悟其周遍之理。  四科之会相归性,必破相妄,然后会归一真,以明其体;七大之以性融相,则是性体自具其真,极显圆融、周遍、无碍。  四科是七大之一一分别之相,七大是四科之七大元素,是为总相。其实,法本无殊,但四科谈其一一皆是性真;至七大,方指周遍法界。  如是,性体真常,是会相归性,明事中之理;圆融周遍,是以性融相,明理中之事。是知七大无别法,即前之阴、入、处、界...

    胡健财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1183670730.html
  • 论熊十力对佛教唯识学的批评

    论熊十力对佛教唯识学的批评  郭齐勇  摘 要:熊十力《新唯识论》与唯识学者争论的第一个枢纽是关于“性体”之“性觉”与“性寂”的问题。在心性本净的理解上,唯识学主张自性涅槃,强调离染转依和修行工夫。...高弟释印顺,以及周叔迦、释巨赞、朱世龙等。[①]这成为中国现代佛学史上的一桩公案。我在本文中主要论述熊先生对佛教唯识学的批评。  一、关于性体:“性觉”与“性寂”之争  欧阳竟无先生以唯识学的立场融会...

    郭齐勇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6423660976.html
  • 略论明心见性(一)

    明心见性者,乃明白心之妙用,皆依性体而起从用见体,从流得源也。  古德云:体无形相,非用不显;性无状貌,非心不明!起用正以显体,明心方可见性。这就说要见性须从明心上下手,离心无性可见。因为性体无形象,不可见,而心是用,用无相不显,从有相之心用,方可得见无相之性体。上面说过,我人之思想、工作、创造、发明,乃至今日世界之文明,皆是心之作用。要见性,即须从这些作用上来见,离开作用,即无性可见,。犹如世间之...

    元音老人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0032342415.html
  • 《新唯识论》第四章 功能

    宣说不已,无非此个意思。然而,我对空宗颇有一个极大的疑问,则以为空宗是否领会性体之全,尚难断定。空宗诠说性体,大概以真实,不可变易及清净诸德而显示之。极真极实,无虚妄故,说之为真。恒如其性,毋变易故,说之为如。一极湛然,寂静圆明,说为清净。……本来,性体不能不说为寂静的。然至寂即是神化,化而不造,故说为寂,岂舍神化而别有寂耶?至静即是谲变,变而非动,故说为静,岂离谲变而别有静耶?夫至静而变,至寂而...

    陈强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0143542999.html
  • 肇论中的般若思维

    对于存在的抽象理解与对于实相的终极义涵的把握的两路上的同一之本体论观念。亦即抽象性征与实存性体合而为一的本体论哲学概念范畴。作者在“功夫理论与境界哲学为中心的基本哲学问题研究法”中[ [v] ],曾提出中国哲学的本体论哲学问题可有抽象性征与实存性体之两路的思维之区别,前者论于对本体论哲学的最高概念范畴作为一个抽象的对象的性征之检别,后者论于这个道体作用在人存有者主观感受上的终极意义,前者转出境界...

    杜保瑞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8092954810.html